去淄川夢泉村爬齊長城遺址,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陡峭的山峰、黝黑的古長城的石板,而是村里小廣場上的炊煙。
一閉上眼睛,眼前就浮現出山村廣場上的茅草棚下,那口亂燉著白菜、豆腐、肉丸子、炸肉等大雜燴的大鐵鍋。柴火噼啪作響,蒸騰的熱氣裹著豆香,好似爬上了村中青石板路,又拐過幾道石砌的院墻,直往山頂的齊長城遺址飄去了。
現在村里為了振興真是拼了,周六、周日不只景區免費,還在村里的小廣場上搭起茅草棚,支起鏊子、大鐵鍋,豆腐腦、糗糕免費吃,現燉的大鍋菜、現攤的雜糧煎餅、水煎包也是低價售賣。廣場上村民們擺起了地攤,把村里產的蜂蜜、雞蛋、山野菜、小雜糧都擺出來,妥妥的就是一個正宗的鄉村大集了,讓城里來的人看得挪不開眼。
每當正午時分,爬山的人陸續歸來,茅棚下的大鍋就會飄來勾人的香氣。一個小伙子正挽著袖子攪動大鍋,手中的鐵勺刮過鍋底的脆響里,金燦燦的糗糕漸漸凝出焦糖色的邊。這里的糗糕不像我原來在飯店吃過的那么奢華,加滿了各色果仁和葡萄干,只有大粘米和山里產的紅小豆,可能灶具柴火不一樣的緣故,米味更濃。村里的豆腐腦也和我們平時吃肉火燒搭配的那種不一樣。這里的豆腐腦不是用石膏做的那樣細如凝脂,而是用做豆腐剩下的酸漿做的,質感比較粗,就像做大豆腐沒擠壓前一樣,一朵一朵地漂在水里,但口感更醇厚。
草棚下的鏊子上,玉米糊正滋滋冒著泡,制作煎餅的村婦手藝很熟練,手腕一抖,便旋出張透亮的煎餅。做水煎包的也很吸引人,攤前已排起長隊,包子在柴火鍋上,已煎出金鱗似的脆底。
廣場樹下的小飯桌,沿著地勢高低錯落排開,實在挨不上桌,游客們便就著山風,找塊石頭坐下,也大快朵頤。大鐵鍋燉的白菜豆腐咕嘟作響,本已定好了飯店聚餐的我們,也忍不住先喝上一碗豆腐腦、糗糕,吃上一碗大鍋菜,久遠的鄉味又找回來了。
湯飽飯足,再去村民的木條筐里看看,裝滿了各色山貨,且不說那還沾著露水的花椒芽,就連新磨的玉米面,也還沾著石碾的溫度。“自打村里搞起周末集市,我這老骨頭倒比年輕時還忙活。”一個老大爺古銅色的臉上皺紋舒展,指著山道上三三兩兩的游客說:“都是來看野長城的城里人。”
返程時,游客們懷里抱滿了山核桃、地瓜干,車的后備箱里也塞滿帶著柴火氣的煎餅和山貨。這個藏在淄河邊上的小山村,正用柴火灶煨著一鍋新故事。當古老的城墻與短視頻相遇,當留守的老人和前來的游客共守一口鐵鍋,山坳里升騰的不只是炊煙,還有千年村落重獲新生的溫度。
(資產管理板塊 張新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