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文化作為戰略核心要素,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,那是因為一個企業發展既要靠有效的經營機制,還要有一種精神、一種文化來引導員工共同的價值觀,增強企業凝聚力。但企業文化作為一種隱形的力量,實際落地效果往往很差,很難與企業的日常運營結合在一起。近日,某品牌飲料公司同時開除總裁、總經理的新聞,又引起業界對企業文化的熱議,其企業文化“仁愛廉潔”也飽受詬病。可見,企業文化落地生根的確是企業的難點和痛點。
豐華公司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誠信文化,是濰坊市“十大企業文化品牌”。多年來,由于公司長期的堅守和不斷創新,已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,文化約束力、推動力日益凸顯。回顧公司多年來企業文化建設歷程,誠信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企業中落地生根,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公司對誠信文化的見解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識。孔子曰:民無信而不立。誠實守信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也是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。大到一個國家,小到一個企業,無不是以誠信立國,以誠信興企。自古及今,林林總總的百年老字號都是把誠信當成最高的生意經,對內抓質量,對外講誠信,童叟不欺,用良知精心培育起生存發展的根基。正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誠信對企業生存及發展需要的深刻認識,公司成立之初就把“誠信文化”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,得到公司廣大員工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贊譽。
二、企業領導者是推動誠信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。企業文化的推行跟老板、高管有直接關系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決心和行動。多年來公司領導者一直身體力行,把誠信作為企業經營的出發點和立足點,利用各種載體、渠道大力宣傳誠信,大張其鼓表彰誠信風尚,物質、精神雙重激勵誠信行為。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,誠信文化凝練為企業的“七不原則”:對政府安排的工作不敷衍了事;對應盡的社會義務不推脫責任;對企業遇到的風險不轉嫁他人;對承諾職工的事情不失信于民;對合作單位的款項不拖不欠;對經營問題不違背客觀規律;對制度要求和用人標準不走樣變形。言必成,行必果,用實際行動和不斷創新推動著誠信文化建設。
三、誠信文化與規章制度相互融合、相互滲透。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,只有完善的規章制度,才能保障企業正常健康運營;但即使再詳盡的規章制度,也不可能規范每一個員工的行為方式。公司一方面通過規章制度如勞動紀律約束機制、人才機制、激勵機制、重要崗位誠信履職規定等硬性規章制度,來加強員工日常規范管理,同時,將誠信文化作為一種隱形的約束力量,通過宣傳渠道、設計活動讓企業文化落地,讓誠信成為公司的主流意識,并深入規范做事方式,將尚未觸犯制度層面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,做到防微杜漸。例如誠信履約專項行動、負能量員工的評選,及時制止小的負面能量,以防滋生蔓延。
四、誠信文化得到廣大員工的支持和認同。多年來,公司各項運營管理機制的出臺及貫徹執行,無一不體現著公司的誠信文化——企業價值觀(誠信、務實、發展、報國)、企業精神(求真務實、干事創業)、經營理念(為員工創造美好生活、為社會奉獻滿意服務)、管理理念(要做就做最好),加上公司高管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,使得誠信文化得到有效地落實,成為企業員工共同的理念并內化為自覺行為,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達到員工行為及企業活動的規范化、協調化,并產生深遠影響。如《豐華報》通過原創稿件的征集及設置誠信獎項樹典型,以小事件闡釋大道理,成為公司倡導誠信、員工踐行誠信的范例。
人無信不立,企業無信不興。誠信文化是企業的靈魂,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。誠信文化建設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,我們必須堅持長期創建和不斷創新,公司永遠行進在誠信建設的路上。
(總經理辦公室 田秀軍)